有段时间,「干部年轻化」是热词,是风口,是被摆上明面、加粗加黑的那种zz正确。各大国央企、各类机关单位,仿佛被同时按下了加速键,年轻干部一批一批被送上去。那时候的场景,用四个字形容,轰轰烈烈。如今,两年过去,风向变了。现在再去翻报纸,已经很少有人再提「年轻化」。反倒是八月初,《中国组织人事报》点名批评:有的地方片面追求年轻化,把速度当指标。这话放出来,信号已经很清楚了。
如今,有的单位还在推年轻化,有的已经悄悄收了手。但不管推还是停,大家的心气儿都变了。因为「干部年轻化」,在执行中出现了太多荒腔走板的场景。一开始,年轻化的初衷是好的:优化年龄结构,后继有人,让组织保持活力。年轻人干劲足、思维活跃、敢闯敢拼,这些都没错。可落到现实里,一刀切成了家常便饭。以前是论资排辈,熬够年头才能升;现在翻过来,是「唯年龄论」。三十五岁以上被挡在中层门外,四十五岁以上进不了班子,有的地方甚至直接「46岁以上一律降级」。规则变得荒唐,甚至冷酷。于是出现了另一种荒诞:提拔一个年轻人,却能逼躺十个老同志。很多八零后,半辈子埋头苦干,终于等到年纪差不多了,却突然被宣判「过期」,升迁的门被关死。多少人年轻时被论资排辈卡死,中年又被年轻化淘汰。那还拼什么?不如认命,不如躺平,去陪孩子,去搞副业。而那些被匆忙提拔的年轻干部,很多是「三门干部」——出家门进校门,出校门进「公」门。理论一套套,说起来头头是道,可一到基层就乱套。不了解实际,不懂得折中,不知道基层的针线有多难捋。更严重的,是有的人热衷「向上管理」,光知道给领导交差,对下面只会压任务、要结果。这样的年轻化,只是制造新的对立。
一些领导也很聪明,借机把年轻化玩成了权术。老干部资历深,容易倚老卖老,不好驯服;年轻干部没根基,没底气,感谢提携,更好掌控。年轻化,成了一种「忠诚测试」。还有一种更隐秘的心照不宣:年轻化,为谁年轻化?有人调侃,「为什么要推年轻化?因为孩子们长大了,该有事业了。」于是一个个「结构性干部」浮上来,背景大于本领,身份大于资历。可当他们真要挑担子时,很多摔得一塌糊涂。所以今天再回头看,「干部年轻化」已经从一个zz口号,变成了一个现实困局。它的出发点没错,但执行过程中的乱象,已经让组织的公信力打了折扣。上面对这事开始降温,或许是想整顿,或许只是因为「孩子们」的路已经铺好,不再需要这个口号撑场子。
你懂的。
赞(5)